每天清晨,環衛工吳合生都會在湘西州溶江小學南門對面路段忙碌。他用鐵鉗夾起地上的垃圾,不時彎腰用手撿起那些被丟棄的食物。在他隨身攜帶的食品袋中,浸著油漬的包子、饅頭、米粉、燒麥等食物層層疊壓。他說,這是自己每天的“額外收獲”。
2月26日7時20分,上學高峰期,孩子們腳步匆匆。少數孩子邊走邊吃早餐,臨近校門,有的咬了一口手中的包子或吃了幾口碗里的米粉,便隨手丟進垃圾桶;有的僅喝了幾口牛奶或豆漿,就整盒扔在一旁。“這些都是好東西,扔了怪可惜!”吳合生一邊嘟囔,一邊撿起。
吳合生每天撿到的食物有1.5公斤多
“包子、煎餅、油條、烤腸,啥都有!”吳合生說,在他清掃的一公里多路段區域,每天都能撿到近2公斤的“早餐”。這些食物,他拿回家分類后喂雞鴨。
8時10分,孩子們已入校。吳合生提著“食物回收袋”,沿路展開第二輪“巡邏”:綠化帶中藏有啃過的面包,排水溝旁躺著半截香腸,路邊垃圾桶里翻出整盒的牛奶……
愛惜每一粒糧食,源自吳合生小時候刻骨銘心的記憶。1955年生于鳳凰縣吉信鎮茶山村的他,很小就遭遇了“三年自然災害”。為填飽肚子,他吃過野菜、咽過谷糠。“那時候,有包谷、紅苕、土豆吃就不錯了,如果能吃上白米飯、肉包子,就算過年了!”吳合生回憶道,眼里閃過一絲淚光。
吳合生認真完成環衛工作
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!”成家后,育有5個兒子的吳合生一心種糧,只為全家人能有飽飯吃。1996年,勤勞能干的他當選村支書,領著鄉親們多種糧、種好糧。2012年卸任后,他依然堅持種糧,即使進城干了環衛,他都要請假或換班回村種地,讓自家田土不撂荒、不空茬。
兒子們多次勸他休息,他卻說:“我多彎一次腰,或許就能讓哪個孩子懂得,任何一樣食物都來之不易!”
撿起地上的半個煎餅,吳合生算了筆賬:孩子們一周上5天學,自己至少能撿到7.5公斤食物,一個月有30公斤,“一個學期按4個月算,起碼有120公斤。如果換成大米,夠一個人吃一年了!”
來源:湘西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