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5日,清明節,來自湘西吉首、瀘溪、保靖、古丈等地的東鄉苗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,頭裹花帕,一律地插了嫩柳條兒,齊聚于風光秀麗的吉首市丹青鎮清明河畔,參加一年一度的清明歌會,慎終懷遠,以歌祭祖!
在河岸邊、花叢旁、古樹下、竹排上,歌會帷幕徐徐拉開……苗歌新秀秧云群苗語版《再唱山歌給黨聽》起唱,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千鈞追思冷歌應唱,接著老中青三代歌手對唱登臺,搶歌者酣暢淋漓,歇歌者鴉雀無聲,歌聲此起彼伏,追思歌、迎客歌、祈福歌……讓人聽得如癡如醉。
不知不覺中歌者進入了堆堆歌,跳香舞、喜儺歡、調年舞等各種民俗表演給歌會注入了更多東鄉苗族文化元素。來自懷化的羅先生專程驅車帶著兩個小孩趕來觀看丹青清明歌會,“這里不放鞭炮不燒紙錢,通過插柳、唱歌來寄托對祖先的思念之情,這種緬懷方式既綠色環保又有文化內涵,讓孩子們感受到傳承傳統文化非常有意義!”
丹青清明歌會自明清以來逐漸形成,至今約600年歷史。明吳元元年,苗族先祖在江西鄱陽湖之戰敗兵南遷,其中一支苗族遷徙至湘西吉首丹青一帶逐水而居,自稱東鄉苗族人,也逐步形成了“自然崇拜,祖先崇拜”的民俗文化。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先進的禮樂文化,數百年來,在與本地土著民俗融合中,形成了“清明不插柳,無顏見先祖”的獨特民風民俗。
中國文學中,折柳有送別、相思之意。清明時節,凡十里八鄉會聚一起,不上墳不燒紙,在清明河邊,插柳對歌,把祖先插在頭上,放在心里祭奠,用歌聲寄托追思之情。湘西自治州民政局黨組書記、局長龔迎春表示:之所以助力“我們的節日?丹青清明歌會”活動,旨在倡導文明祭祀新風尚,傳播文明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,推動文旅深度融合,助力鄉村振興。
據了解,湘西自治州將殯葬改革作為助推全域文明創建、全域旅游的重要舉措,通過持續整治殯葬領域突出問題,提高殯葬服務水平,積極倡導殯葬文明新風,殯葬改革城市、鄉鎮、農村三位一體縱深推進成效明顯,2022年全州城區集中治喪率、火葬區火化率、火葬區節地生態安葬率均實現100%。文明節儉治喪和祭掃從“政府推動”正逐漸轉變到“社會自覺”。
來源:州民政局